国家中医推拿传承创新团队——创新布局,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15

2020年,由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岐黄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上海市领军人才房敏教授带领的“中医推拿效应评价与诊疗模式传承创新团队”入选成为首批10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之一


一年来,团队建设成效显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1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其中SCI 期刊论文11篇;出版著作3部。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市“浦江人才”“超级博士后”等人才项目4项。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等奖励3项,授权专利6项,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1项,实验室通过CLMA 国际认证——成为全球首家非英语国家“全认证运动实验室”等。


团队承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腰椎病)攻关任务,是国家中医推拿区域诊疗中心,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团队始终聚焦中医药重点领域、重大问题,坚持“四个面向”,以中医药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以促进融合创新团队实践为导向,以多学科交叉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引领国内外中医推拿学科发展。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学科发展需要在传承中融合创新团队单位作为中国现代推拿的摇篮,历经近百年发展,汇聚了一指禅推拿、㨰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流派精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推拿疗法”保护单位。


团队在传承“丁氏推拿”基础上,坚持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防治筋骨病”方向,聚焦临床“疼痛与功能障碍”,研究脊柱病“经筋病变”关键,探索推拿“手摸心会”生物力学特征。创立“筋骨病”“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病机新学说;创新“重治筋,微调骨”治疗理念,建立脊柱推拿“筋骨失衡”科学评估模式。通过临床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提高推拿“舒筋调骨”手法体系的优效性、安全性,彰显推拿专科特色。



学科交叉,突破瓶颈

科学发展离不开多学科交叉合作房敏教授带领的中医推拿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在脊柱病及四肢关节疾病神经功能损伤关键致病因素、干预手段、疗效机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团队拥有全球首个非英语国家“全认证运动实验室”,并通过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制造与生命质量工程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人体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境内外高水平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用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脑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深入探索临床多种难题及推拿特色干预作用的生物力学、生物学效应机制,成为全国推拿学科同行临床科研一体化创新发展示范。


人才培养,科学发展

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引领学科前行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上海高校“顶尖优势创新团队”、“上海市中医脊柱病临床基地”科研教学团队等,创新建立“以团队平台培养人才能力,以人才创新促进团队发展”模式。


人才建设成效显著,团队负责人入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房敏);团队成员入选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青年岐黄学者(姚斐)、上海工匠(孙武权)、上海市“浦江人才”(孔令军)、上海市“超级博士后”(郭光昕、张帅攀)、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郭光昕)、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吴志伟)、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周鑫)、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朱清广、孔令军)、杏林青年(吴志伟)等人才项目。同时团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医推拿教师团队),为学科良性发展铸就坚实基础。


    中医推拿作为传统学科历经千百年发展,生生不息,面对新时代的重重挑战,我们推拿人仍将沿着守正创新方向不断前进。通过多学科协作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临床优势,推动推拿学科基础研究国际化进程,为中医推拿科学化发展道路提供切实可循的实践依据。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邮 编:200437

电子邮件:yueyangwmb@163.com

电 话:021-651617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