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功姿势] 站功
    [练功方法] 形体功
    [练功动静] 动功
    [练功内外] 内功
    [概述] 有关《易筋经》的来源,流传在少林寺的故事是:1500年前,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9年。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内藏两部梵文薄书,一曰《易筋经》,一曰《洗髓经》。后来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帮忙把《易筋经》翻译成了中文,达摩的传人、二祖慧可则翻译了《洗髓经》,大家发现两经实为一体,《易筋经》主修外,《洗髓经》主修内。但《易筋经》中,却闪烁着十分明显的道家思想,央视《发现之旅》节目提到:有些《易筋经》版本中,还涉及养生目的的房中术,这显然不可能出自僧人的手笔。还有种说法认为,《易筋经》为明代天台宗紫凝道人假托达摩所作,亦无据可考。对于来源,经过几年调研后得出结论的石爱桥说:“我们认为,《易筋经》应该产生于秦汉时期术士的导引之术,于唐宋年间传入少林,成为僧人们打坐参禅之余,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明清间‘少林版’《易筋经》开始流传于民间。”石爱桥表示,僧侣们对《易筋经》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发展,但学术界基本否定了《易筋经》源自达摩的说法。
    [特点] 一、动作舒展,伸筋拔骨  本功法中的每一势动作,不论是上肢、下肢还是躯干,都要求有较充分的屈伸、外展内收、扭转身体等运动,从而使人体的骨骼及大小关节在传统定势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呈现多方位和广角度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拔骨”的运动达到“伸筋”,牵拉人体各部位的大小肌群和筋膜,以及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性、灵活性和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活动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柔和匀称,协调美观  本功法是在传统“易筋经十二定势”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增加了动作之间的连接,每势动作变化过程清晰、柔和。整套功法的运动方向,为前后、左右、上下;肢体运动的路线,为简单的直线和弧线;肢体运动的幅度,是以关节为轴的自然活动角度所呈现的身体活动范围;整套功法的动作速度,是匀速缓慢地移动身体或身体局部。动作力量上,要求肌肉相对放松,用力圆柔而轻盈,不使蛮力,不僵硬,刚柔相济。每势之间无繁杂和重复动作,便于中老年人学练。同时,对有的动作难度作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也适合青壮年习练。  本功法动作要求上下肢与躯干之间,肢体与肢体之间的左右上下,以及肢体左右的对称与非对称,都应有机地整体协调运动,彼此相随,密切配合。因此,“健身气功?易筋经”呈现出动作舒展、连贯、柔畅、协调,动静相兼。同时在精神内含的神韵下,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  脊柱是人体的支柱,又称“脊梁”。由椎骨、韧带、脊髓等组成,具有支持体重、运动、保护脊髓及其神经根的作用。神经系统是由位于颅腔和椎管里的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脊柱旋转屈伸的运动有利于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刺激,以增强其控制和调节功能。本功法的主要运动形式是以腰为轴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如“九鬼拔马刀势”中的脊柱左右旋转屈伸动作,“打躬势”中椎骨节节拔伸前屈、卷曲如勾和脊柱节节放松伸直动作,“掉尾势”中脊柱前屈并在反伸的状态下做侧屈、侧伸动作。因此,本功法是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运动以带动四肢、内脏的运动,在松静自然、形神合一中完成动作,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智的目的。
  • [练功姿势] 坐功 站功
    [练功方法] 形体功
    [练功动静] 动功
    [练功内外] 内功
    [概述] “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每天下午四时,就一直坚持练习八段锦,且取得了很好的健身效果。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在我国深受知识分子和练习者的喜爱。
    [特点]   八段锦锻炼时要求躯体丝质的运动和调心、调息相结合,功法动作宜柔、宜缓,呼吸细匀深长。功法中伸展、前俯、后仰、摆荡等动作,分别作用于人体的三焦、心肺、脾胃、肾腰等部位和器官,具有调剂经络脏腑气血的作用,可以防治心火、五劳七伤和各种疾病,亦有预防和矫正脊柱厚土、驼背和两肩内收、圆背等功效。
  • [练功姿势] 站功 活步功
    [练功方法] 形体功
    [练功动静] 动功
    [练功内外] 内功
    [概述] 少林内功是内功推拿的组成部分,此功不强调吐纳意守,而要求以力带气,所谓“练气不见气,以力带气,气贯四肢”。其裆式有:站裆、马裆、弓箭裆、并裆、大裆、低裆、悬裆和胯裆。其动作有:前推八匹马、倒拉九头牛、平手托塔、顺水推舟、仙人指路、运掌合瓦、风摆荷叶、凤凰展翅、怀中抱月、丹凤朝阳、两手托天、三起三落、顶天抱地、海底捞月、乌龙钻洞、饿虎扑食、磨腰扳腿、推把上桥、双龙搅水、双虎夺食等。
    [特点]
  • [练功姿势] 站功
    [练功方法] 呼吸功
    [练功动静] 静功
    [练功内外] 内功
    [概述] 呼吸导引古代称为吐纳、练气、调气、养气、调息等,它是练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每一个人无时不在呼吸着,正如古人所说:“一呼一吸为息,不呼不吸亦为息”。在平时,一般不会有意识地 去注意呼吸,而在锻炼时就要有意识地去注意自己呼吸的调整,不断地去体会和掌握与自己身体情况相适应的呼吸方法,这就是呼吸锻炼。人们的呼吸活动是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所以可以半直接地控制它,调整它,可以有意识地让它快些,或有意识地让它慢一些,也可以有意识让它深一些或浅一些。而呼吸活动又对人体生理各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不难想象,有意识地合理地调整呼吸,选用某种呼吸方法,使它对机体各方面的影响或增强或减弱,就可以达到调整肌体的功能。
    [特点] 呼吸锻炼要求善于掌握自己的活动和情绪,又要有一个调整呼吸练习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呼吸锻炼从风相→嘴相→气相逐步炼成息相,从而达到深、长、细、匀的呼吸程度。因此,呼吸锻炼需要掌握以下原则:1.顺其自然  呼吸锻炼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做到自然轻松,淸·李涵虚《道窍谈》  中云;“一呼一吸名曰一息,需顺其自然,勿听其自然”。2.循序渐进  练习呼吸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掌握“莫忘莫助”。既不能忘记主动调整呼吸,也不要勉强对呼吸状态提出某种要求。 因为单纯追求呼吸就会变成如《仙佛合宗》中所批评的“徙播弄呼吸出入者,谓之守尸鬼子”反会达不到预期效果。3.又练又养  呼吸锻炼要又练又养。当练功到一定时候,进入“静养”状态时,可暂时停止一下有意识的呼吸锻炼,以促进练功程度达到高度的安静状态。4.深长细匀的呼吸是功夫的积累  所谓呼吸深长,就是指呼吸深而次数少,平均2~4次/分,而不感到气闷不适,但这都是在功夫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主观地硬摒出来的。所谓呼吸细匀,就是指呼吸微细而均匀,这同样是功夫积累而成的,而且与深长是相互促进的。“功到自然成”, 所以任何深长细匀的呼吸都要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炼才能成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邮 编:200437

电子邮件:yueyangwmb@163.com

电 话:021-651617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