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长致辞

做好“推拿人”,干好“推拿事”

推拿学是一门具有很强临床实践性的临床医学学科,以手法和功法为主要临床干预手段。如何将传统推拿只重手法的“家传师授”,提升为现代学科专业发展体系,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指导不够完整、临证传承缺乏系统、教学路径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始终是推拿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瓶颈。

研究所始终围绕现代中医推拿教育体系的创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在充分挖掘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融合并进”,率先探索和创新推拿学科发展体系,开创并引领中国推拿学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持续完善”“从传统到现代”的多次飞跃,通过60余年持续探索,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特色与引领并举、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融合并进”等理念,在国内率先构建了现代推拿人才教育体系,奠定了我国推拿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框架。

展望推拿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光明;进一步的发展,其非药物干预体系化特点,可能会成为与药物干预、置换干预并行的保障人类健康的三驾马车。理由有三点:

推拿疗法作为最具特色的传统非药物疗法代表之一,不仅吻合人体生理病理发展轮回的规律,调动机体自愈潜能,借力助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目的;更是对接“健康中国”建设落地、最具绿色特征的生态疗法,可以肯定的是,越符合自然属性,越有发展空间。

推拿学科自身的发展轨迹也予以证明,无论是蛮荒时代的远古时代,还是几天的新时代,用手揣摩,用心体会,心到手到,手摸心会,顺应人体生理规律,调整机体病理转归,其核心内容的延续、演变至今,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顽强的生命力袒露无疑。

达尔文生物进化的自然法则显示“用进废退”,中医临床讲究“望闻问切”,推拿疗法是医生用手与病人交流,推拿手法与功法发展的最高境界,这双手使用的越久,“手感”可以成为望诊的延伸,“手到病除”已不是愿景,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会对推拿疗法的发展增添“一日千里”的助推器。

目前,国内推拿人才总体数量偏少,整体结构分布参差不齐,推拿专业队伍与非专业队伍两极分化,即便是专业队伍中的“江湖”、“门派”习气业已成为学科发展的掣肘。

现代推拿人才培养,首先应该遵循推拿学科发展共识性规律,正本清源,一是让专业人才更专业,二是对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三是加强大众的推拿科普“是与非”水平;治疗就是治疗,保健不能与治疗相混淆;应该进一步强化临床上“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并重的认知。

推拿走出国门方面,房敏教授表示,推拿学科走出国门的现状仍属初级阶段,这不仅与西方人群对于推拿疗法的认识程度有关,且与西方文化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密切相关,即便是已经成规模走出国门近半个世纪的针灸疗法在西方的临床地位也可窥见一斑。

试想,无论东西方人,用手去感知、去干预、去解决问题,这双手应该是加强东西方医学交流最为直接、最为本初、不受语言障碍的媒介。推拿走出国门,推拿学科国际化,我们应转变观念,从“以我为主”输出的角度看,应从“手”做起;用特色手法与功法、用非药物疗法临床疗效去跨越不同国界、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鸿沟,建立东西方之间的共识基石,只有这样才能对等的交流,才能谈发展,谈合作。

目前社会对于推拿的需求空间非常巨大,但是总体上对于推拿疗法的反映、认知水平负面的影响还是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专业的不够专业,科普的没有到位,应是造成现状的关键原因;因此,传承和创新发展好推拿学科、展示出推拿疗法非药物治疗的特色优势,回归推拿自身规律,真正地做好“推拿人”,干好“推拿事”,不夸大,不盲从,坚守“推拿初心”,推拿疗法必将惠及更多的受众,成为保障国民健康的基石之一。任重道远,推拿人永远在路上。

                                                             所长:房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邮 编:200437

电子邮件:yueyangwmb@163.com

电 话:021-651617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