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学科是我国现代推拿的发源地,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上,以推拿生物力学、脊柱推拿、推拿功法等为重点研究方向,在推拿应用基础探索、文献研究、临床疗效评价、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推拿教学(教学高地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1项,省部级16项,其中科技部“973”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研究成果曾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本市中医学领域的首次突破;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申请专利17项,授权8项。岳阳医院推拿学科对国内推拿学科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1.1推拿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20世纪70年代,推拿研究所郑风胡运用按揉肺俞穴、心俞穴治疗高原性心肌缺氧症,观察到推拿后心电图S-T段下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并采用同步测定心尖搏动图及心收缩时间间期方法,证实推拿不仅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改善了其左心功能。其后,潘崇海等又应用心电图、心阻抗血流图、超声心动图等技术,证实推拿手法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征象的T波低平,改善血管顺应性,提高心舒张功能。80年代后期,郑风胡等在推拿治疗冠心病取得肯定疗效的基础上,通过在家兔和大白鼠左“心俞”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后神经示踪,证实了该穴与心脏植物神经的相关性,并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为中医经络学说找到了神经形态学根据;同时,临床血液流变学观察证实了推拿可以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聚集力,从而改善微循环的结果。本研究表明推拿可作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方法,为推拿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开创了道路。该系列研究成果1985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二等奖。以推拿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为主攻方向,岳阳医院在国内率先开设推拿科病房。
1.2 84-A型液压式推拿牵引治疗床的研制
推拿研究所刘岚庆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与上海拖拉机厂合作,于1987年研制开发了84-A型液压式推拿牵引治疗床。它是一种具有多种牵引功能、并能与推拿手法相结合的新颖治疗设备。该设备机械性能稳定,可同时设定牵引力量、长度、牵引下前屈、后伸角度等多种参考数值,克服了平卧牵引的缺陷,也可以说是国内三维牵引的雏形。此外,在牵引的同时,还可以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该设备适用于各种类型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脊椎炎、脊柱侧突症等疾病。1987年该设备被评为上海中医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1.3 推拿手法测定仪数据采集处理
1987年,推拿研究所沈国权、郑风胡、严隽陶等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推拿手法测定仪的数据后处理,根据不同手法的曲线特征对测试数据进行周期识别,把一连续存放的手法动力学信号划分成各周期,然后应用统计原理对手法各周期的不同数值进行分析。研究证实,手法动力曲线与其操作方式间存在密切关系,手法操作失误有其特征的曲线变化,手法动力曲线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数学方程加以描述。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各中医院校推拿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1990年,《推拿手法测定仪数据采集处理》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1.4 自动生成颅脑冲击响应的图象三维有限元分析
1991年,推拿研究所与上海大学合作,王以进、严隽陶等将大量新鲜人尸和猴的头颈部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相比较,采用核磁共振断层扫描重建颅脑结构模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图象并自动划分有限元网格,对颅脑冲击响应进行研究,建立人体颅脑生存界限曲线、颅内压、振型、速度、加速度、应力、应变变化等参数及其图象。结果证实人与猴的头颈部组织在静态和动态冲击下的力学特性是相似的。1996年,《自动生成颅脑冲击响应的图象三维有限元分析》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5 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对β-内啡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1998年,推拿研究所严隽陶等运用运动医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原理,创立了大鼠倒置悬吊静力训练模型;同时,检测了动物及人体中枢及外周β-内啡肽、前阿黑皮素mRNA、血乳酸、最大摄氧量、肺功能、脑电图、肌电图及情绪变化,证实静力推拿功法训练通过躯体和精神意识的共存交互作用,上调了中枢β-内啡肽基因表达水平,并使其在外周血液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状态。β-内啡肽的这种较高水平状态,增强了机体体能和情绪调控能力,从而良性反馈作用于躯体和精神意识,形成三者良性循环反馈途径。研究还表明: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可以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对意识和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减轻抑郁和焦虑;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对内源性β-内啡肽系统、能量代谢过程、神经肌肉控制方面与动力训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提示中等负荷的静力训练效果较好。该研究为探索传统功法“身心双修”的效应机制提供了可行的工作路线。2002年,《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对β-内啡肽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上海市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医学、教学、竞技体育及全民健身运动中广泛应用。
1.6 推拿治疗颈椎病经筋机制与临床应用
房敏、严隽陶等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综合运用颈椎解剖学方法、生物力学电测技术和康复医学评估技术等多学科手段,研究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部经筋,尤其与颈部肌群屈伸肌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关系,并把经筋的作用机制与传统推拿手法相结合,建立了操作规范并加以推广。此项研究在2009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7 颈椎病颈部经筋推拿作用机制的研究
沈国权、房敏等人历经15年,改进了脊柱手法,创立了容易控制的,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脊柱微调手法体系,临床疗效显著,并在30家医院推广应用。建立了颈部经筋重要组成部分—颈伸肌群对颈椎椎间盘及小关节影响的模拟人活体状态研究新技术。实验研究提示了颈伸肌群可以分担颈椎椎间盘及小关节的部分载荷,拔伸手法明显减轻椎间盘及小关节内的压力,并与后伸及前屈角度相关,说明在颈椎牵引下调整小关节,运用较小的手法力和运动幅度就可以达到目的。该项技术显示,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与牵引组显愈率53.33%相比,颈椎微调手法组的显愈率为82.69%。临床研究提示了颈椎病患者颈部经筋力学性能的改变(经筋失衡)是颈椎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尤其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屈伸肌比值明显增高,对临床指导有重要意义。此项研究在2009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1.8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推拿治疗方案研制及基于脑—骨胳肌相关的机制研究
房敏等人应用生物力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进行了研究,基于CFS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并完善了CFS推拿治疗方案。临床应用和实验机理研究证实CFS同时存在着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推拿治疗能够显著改善CFS的疲劳症状,其物质基础是通过改善骨骼肌力学性质,降低骨骼肌的疲劳程度,进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大脑功能而发生作用。此项研究在2008年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1.9 脊柱病发病机制及施治规律---“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筋骨并重,理筋为先”。
房敏、沈国权、程英武等基于国家973计划项目围绕“筋骨失衡”病机和手法干预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中医特异性手法治疗脊柱病的研究,发展完善了中医筋骨理论,率先提出筋骨失衡病因病机学说核心理论——分析影响特异性手法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总结特异性手法“筋骨并重,理筋为先”的施治规律,形成了特异性手法防治脊柱病的独特诊疗体系,建立了特异性手法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创建了“颈椎椎间盘及小关节影响的模拟人体活体状态”新技术;改进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并建立了“骨错缝”的脊柱病三维有限元重建模型和大鼠腰椎“亚脱位”动物模型。结合手法动力学及运动学技术进行手法标准化研究,建立手法研究与评估现代方法学平台。研究成果在全国百余家各级医院推广应用,培训国内外进修学员千余人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前期基础上揭示了“筋骨系统疾病”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的发生发展、病机演变及疗效规律,构建“筋骨并重,理筋为先”手法调衡新策略,突破了传统的脊柱病临床诊疗思路。首次证实“经筋”的动力性功能作用退变先于脊柱结构静力性作用退变;率先证明推拿干预脊柱病主要机制是改善脊柱周围经筋的动力平衡功能;率先对“理筋”和“整骨”手法开展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首次建立推拿镇痛的神经生物学脊柱伤病研究的动物模型;率先开展推拿镇痛的外周-中枢起效机制研究。此项研究在2014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专著及论文
严隽陶、房敏、沈国权等人主编了10余部重要的学术专著,包括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普通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参编了140余部的学术专著及大量的科普类著作,并且发表了200余篇的学术论文。为推拿学科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前沿的学术信息,在推拿学术界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邮 编:200437
电子邮件:yueyangwmb@163.com
电 话:021-65161782
© 2025 -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推拿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