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概况
㨰法推拿流派

法推拿流派因以法为其代表手法而得名。

【流派简介】

在20世纪40年代,丁季峰(1914~1998)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潜心研究诸家手法的特点,吸收了祖传一指禅推拿流派及其他流派各种手法的长处,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及现代医学有关运动系统软组织的解剖、生理及病理学知识,创造了法推拿手法,即用第五掌指关节背面、小鱼际和掌背作为接触面,并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法。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法推拿流派。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法推拿亦被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丰富了推拿的流派体系。

【学术思想】

丁季峰认为,手法使用贵精不宜多,应讲究实效,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其法推拿学术流派是从一指禅推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保存了传统的一指禅推拿的特点。法推拿在理论方面不但有传统的中医经络学说,而且融合了现代生理、解剖、病理学知识,在辨证与辨病方面,更注重于辨病,探究发病机理,作出明确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法推拿流派的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向。一是在手法的操作应用上,提出“柔为贵,刚柔相济”的观点。二是在手法的作用部位上,提出“点为主,点面结合”的观点。三是在治疗方式上,提出“动为先、动静结合”的观点。

一是“柔为贵,刚柔相济”:柔和是维持手法良性刺激的基本前提。法推拿均强调柔和为贵。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把柔和作为手法的最高要求,追求“法之所施、令患者不知其苦”。实际操作时,还需要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二是“点为主,点面结合”:点是穴位点和压痛点(经外奇穴),面是经筋和皮部,点面结合就是经脉和经筋的结合。按法是点状刺激的标志性手法;法推拿流派的代表性手法法是面状刺激的标志性手法,是在保持点状良性刺激的特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持了一指禅推法的柔和性和持续性,又扩大了刺激面。

三是“动为先、动静结合”:法推拿流派运动的范围包括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精神运动,也可以分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一方面通过医者的运动促进患者的运动,另一方面需要患者的主动运动,结合功法训练健身强体、促进疾病的尽快愈合。

【手法操作】

法推拿的手法是由法、揉法、按法、捻法、拿法和搓法等六种手法及配合治疗运动而成的。其中法作为法推拿流派的代表性手法,具有刺激力量强、作用面广等特点,其操作要领在于手法的刺激不但要持久有力,而且必须富有柔软性,才能产生较好的治疗效应。

法推拿的操作,要求术者站立患者一侧,相距一尺左右,切忌术者身体倚靠在病人身上。然后术者两足与肩成等距,略挺胸,收腹,身体稍作前倾下俯沉肩,双臂自然下垂,肘部微屈约为120°,手指呈半握拳状,以小手指指掌关节背侧部分,小鱼际的侧面,贴在患部,运用腕关节的力量,前臂呈外旋转,带动手不停地滚动,熟练时,双手可以同时操作。操作时要求病人坐、卧舒适,自然放松。滚动的力量,以“刚柔相济”之力深透到组织的深部,促使气血流畅,但这种力不是粗暴蛮力,而是一种技巧力,如施术不当,可使局部组织受伤,手法的快慢一般每分钟100次左右。所谓“刚柔相济”就是手法既有深透的治疗作用,又不会因过重过硬的手法刺激使病人不能忍受而产生不良反应,甚或变及他症,只有如此,才能在临床工作中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法推拿只有掌握正确的操作姿势和要领,术者才能轻松自如及持久地操作,不然容易造成术者自身的肌肉、关节的损伤;法推拿,具有作用面积大、压力呈周期性变化的特点。一方面降低了手法集中于某一微小部位可能产生的组织损伤;另一方面又由于广泛作用于穴位及穴位之间的经筋、皮部而提高了手法效应。

【临床经验】

法推拿适应症广泛,适应于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某些疾病和损伤,如各种慢性关节炎、腰背及四肢部软组织扭挫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头痛、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和疾病,面神经麻痹、躯干及四肢关节各部的各种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小儿斜颈、先天性马蹄足、脊柱侧弯等各种早期畸形等。其中法适应于颈项、肩、四肢及腰背等部位软组织损伤和疾病的治疗;揉法是胸腹部及头面部软组织损伤和疾病的治疗的主要手法;而按法、捻法、拿法和搓法则是根据病理及患部不同来配合的辅助手法;治疗运动包括被动运动和自主运动两种。由于法推拿流派中的法具有刺激面积大,刺激力量强的特点,因而手法渗透力强,加强了经络的感应,促进了气血的运行,有利于解除肌痉挛,消除软组织粘连,改善肢体之功能,加之配合治疗运动,所以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中一些关节僵硬、强直、肌肤麻木、萎缩等的一类病症及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效果尤为见长。

【传人著作】

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老前辈桃李满天下,培养了目前中国首批中国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如吴文豹、徐光耀、饶小康、骆均梵、夏惠明等著名港、澳及国內推拿科教授等。1980年,成为第一位推拿专业硕士导师,把推拿带入一个新境界,其学生中成就较高的当属严隽陶和沈国权。

法推拿流派的代表性著作包括丁季峰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曹仁发的《推拿功法与治病》、《中医推拿学》,金义成的《小儿推拿学》、《海派小儿推拿》等,严隽陶的《推拿学》,沈国权的《推拿手法图谱》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邮 编:200437

电子邮件:yueyangwmb@163.com

电 话:021-651617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