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代推拿人的不懈努力下,推拿的教育事业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自50年代中期起,部分省市开始设立推拿科、按摩科。并以带徒、开办培训班、建立学校等形式培养推拿专业人员,逐步开辟了推拿现代学校教育,出版推拿学教材,创立了推拿学历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
1956年10月10日,上海创办了第一期“推拿医师训练班”,首批招收了60名学员,由当时著名的推拿老医生执教,马万龙、李锡九等均参与内功推拿理论或临床带教。至此,推拿教学从过去的师带徒形式走上了正规的学校教育途径。随后,训练班被改成“推拿医士学校”,并于1958年3月成立推拿联合诊所,继而又成立了推拿门诊部,解决了学生的临床实习问题,是推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改革和收获。同年11月25日成立了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医士学校(后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该校自1956年至1965年招收了8届学员,培养了500多名推拿专业人才,并转送到全国各地,在推拿学的医教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60~1984 年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门诊部受卫生部委托,承办了三期全国高等推拿师资训练班,为全国培养了高级推拿医学人才,构筑了现代推拿教育规划的蓝图。
中医推拿学的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为现代推拿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开设了针灸、推拿、骨伤专业,1978年改为针灸、推拿专业,1979年改为针灸推拿系,1982年针灸推拿系分别设立针灸和推拿专科,1986年成立了推拿系。推拿从业者越来越多,学习途径多样化,手法更加丰富,疾病谱顺应时代变化而调整。推拿现代教育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综合性推拿专业人才。而且推拿学的临床、现代教育和推拿科研逐步展开。
现代推拿教育改变了单纯的手把手教学的单一师承教育模式,逐步打破了门派交流的壁垒,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㨰法等各种推拿学术流派开始交流和融合,内功推拿逐步成为推拿学的重要内容,为现代推拿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疾病谱、就医形式和医疗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内功推拿目前在国内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为了加强内功推拿流派的传承,一些省市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传承工作,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于2013年6月成立了“内功推拿流派传承研究室”;201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立项,题目为少林内功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脑内信息响应特征研究。这是第一个研究少林内功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也是内功推拿研究迈入更高层次基础研究的标志。这些将有力地推动少林内功功法的研究,推广内功推拿的临床应用,促进内功推拿流派的传承。
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邮 编:200437
电子邮件:yueyangwmb@163.com
电 话:021-65161782
© 2025 -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推拿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