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28

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学术思想主要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等中 基本理论为导,以四诊八纲为辨证手段,强调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因人而治, 证而治,因部位而治。

一、“循经络、推穴位”为原则

学说是一指禅推拿的核心指导理论,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 络内属脏腑、外联肢节,是人体内信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通道,经气运行于 经络之内,穴位是经气汇聚之所。在推拿手法的刺激下,人体会产生多种得气气与否, 以及得气的强弱都是判断推拿手法的刺激量和推拿疗效的前提条 件。得气感的产生有赖于经气的运行和活跃,得气感越强则说明经气运行越舒以,推拿手法直接作用于经穴,主要是通过激发经气的运行,从而起到疏通经 络作用。《素问•血气形志》言:“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醪药。”可见,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认识到推拿手法具有疏通经络的作


用,这一作用是推拿手法其他作用的基础。“经脉所至,主治所及”,此之谓也。

气血运行于经脉之中,经络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 。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直接刺激经穴,一方面通过激发经气,调整局部气血 行;另一方面,通过调动与经络相连的脏腑功能,尤其是心肺功能,推动全身 的气血运行,从而实现其行气活血的作用。《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明确指出,若气血运行不畅,可进一步引起多种病理变化。 如气虚鼓动无力或气滞运行不畅,可进一步导致血瘀,瘀血闭阻经络则引起疼痛, 所谓“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推拿手法通过行气活血,可起到祛瘀止痛 的作用,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客于背腧之脉……按之则热气至,热 气至则痛止矣。”由此可见,推拿所产生的热效应,是其行气活血作用的基础。

推拿手法调整脏腑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通过对经 络的刺激,直接调整与之相连的脏腑功能;二是通过对背俞穴和腹募穴的刺激 整对应脏腑的功能;三是通过对特定穴的作用,综合调整内在脏腑的功能。总 之,推拿手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三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络疏通是基础,气血畅达是关键,脏腑功能协调一致是根本。这三方面的作用 是推拿手法用于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一指禅推拿流派临床诊疗遵循“循经络、推穴位”原则,同时认为经络学 对选穴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由于经络的功用和本身的特点不同,有时首 取的穴位与经络,往往是一指禅推拿治病取得较佳疗效的关键。例如外感病证, 常首取膀胱经 (项部),施以一指禅推法、抹法等,此为首开膀胱经发表之门户 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门开外邪方能祛除。一指禅推拿应用时,不仅取穴而且 取经络施以手法,这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又一特点。常取得经络有:督脉 (项 )、膀胱经 (项、背、腰部)、 胃经 (大腿、小腿部)、肾经 (小腿部) 等。临 取穴分为辨证取穴、病机取穴、局部取穴、循经取穴等。

、脏腑辨证,重视脾胃

一指禅拿在治疗疾病时强调从脾胃入手,主张用轻推缓摩之法补中益气、 健脾和,调和营卫气血。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病以虚证居多,胃病多见实证,但寒热虚实两脏又是常兼有之。虚证多由脾胃 阴津亏损,气不足等引起。常见脾胃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和胃阴不足等证,


一指禅推拿治疗多取足太阴、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用轻刺激的柔和手法以补之。 实证多由外邪侵袭,内伤饮食等引起,常见寒湿困脾、脾胃湿热、食滞胃脘等证, 一指禅推拿治疗多取足太阴、足阳明及小肠募穴为主,用刺激较强的手法以泻之。 胃受纳失常、食滞胃脘,呕吐或泻下酸腐臭秽等证,一指禅推拿治疗选取足阳 、足太阴及募穴、背俞穴,手法采用刺激量较重的泻法。若寒邪偏盛,胃脘疼 ,遇寒加重等证,一指禅推拿治疗选取足阳明、足太阴、手厥阴经穴及下合穴 为主,手法运用轻柔缓和的补法加以艾灸。若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或脾胃蕴热上出现口舌生疮,喉痛,缺盆中痛,下肢经脉循行部位麻木疼痛或是痿痹不用等禅推拿治疗选用本经腧穴,用较强的泻法或轻快柔和的手法以攻补兼施。

三、力透溪谷,调和营

一指禅拿大家朱春霆先生根据《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 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 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认为溪谷在人体为之间,大关节为谷,小关节和肌肉交会之处为溪。溪谷的功能是行营卫、会大气, 出“力透溪谷、调和营卫”是流派的另一特色。

无水为谷,有水为溪。溪谷在天地之间是通风水的,溪谷在人身之间是通 血的。朱春霆先生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心得,明确地提出了溪谷在人体的部位: 关节之间。进而细化为大关节曰谷,小关节曰溪;大关节和肌肉交会之处为谷 关节和肌肉交会之处为溪。溪谷的功能是行营卫、会大气,以此来指导推拿实 践。以骨痹为例,《黄帝内经》认为骨痹(即指以骨节症候为突出表现的痹症)是 因为“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膝肘不得伸, 内为骨痹,外为不仁”。 于“大寒留于溪谷”的骨痹,朱春霆先生提出必须“按穴推关节,驱除留滞在 关节、溪谷的寒邪,才能使患者逐渐康复”的思想

溪谷是对一指禅推拿“循经络,推穴道”的补充。认为经络理论应用到 拿临床上,既有诊断作用,也有治疗作用。手法操作时应循着经络路线缓慢移 在选取的主要穴位上要持续施治,使指力透达肢节筋骨。切忌不分主次,一 过。并认为《黄帝内经》中“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 ”一段中“按摩勿释”运用于推拿临床,就是要持续推拿,紧推慢移之意。指 力透溪谷不但在理论上存在,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因为积寒留舍的溪谷 会,均是关节骨缝之间,面积极其微小,必须剑走偏锋,用拇指偏锋少商穴处


力,避免与骨骼硬碰,吸定在关节骨缝之中,推之则热气至,久之功力透达溪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手法柔和为贵

一指禅推拿流派认为手法必须柔和深透,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强调以柔 贵。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施行时讲究法度,要求意守丹田,气凝指尖,将一指 禅功透入肌肤,沿着经络直达病所,“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手法操作要 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其中所谓“有力”,是指手法必 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应根据患者的病症、体质、部位等相应情况来决定。 有良好“深透”性的手法,不仅可达到很好的疗效,而且操作时,患者会感到 非常舒适。手法作用于组织,其深透程度如何,医生可根据手法选择、用力大小、 力方向来控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特点而制订适宜的治疗 法。由于男女在生理上有不同的特点,如妇人以血为用,在治疗妇人病时要多 虑调理冲脉、任脉等。患者个体差异更是决定推拿手法治疗的重要环节。如体 虚弱、皮肤薄嫩、对手法较敏感者,手法宜轻;体质强壮、皮肤粗厚、手法感 迟钝者,手法可适当重些。

代一指禅推拿大家朱春霆先生提出:“手法要因人而施,因证而施,因部 位而施,要柔和深透,刚柔相济,均匀有力, 以柔和为贵。”古代医家认为“筋 柔而恶刚”,由此提出了“以柔和为贵”的手法治疗原则。手法的柔和既使患 “不知其苦”,又符合医者手法操作的工效学。同时,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稳 柔灵活及力量的和缓 以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在推拿学中,柔和对 法归纳分类、阐述手法技能的基本原则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应区别对待 柔和手法与手法柔和。柔和类手法是指手法在操作时用力较轻,刺激量较弱。

法柔和是对手法的基本要求,强调手法不仅要有一定力度,亦需轻柔,以柔克 刚,力量渗透至病灶。《易经•系上》:“柔刚相推, 而生变化。”在推拿手法的

具体操作中, 同样也存在着柔刚的相互转变,而特别注重“柔和为贵”,“柔刚相 济,柔中透刚”,“柔和当先,刚透其中”。这都是对手法力量调节的恰当概括, “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更是阐明了单个手法具体操作时柔刚辨证运用。在使 柔和的手法时,并非用轻浮不实之力,即使施以刚强的手法,也绝非粗暴、死 之力。手法的运力应该是轻柔而扎实,刚强而灵巧。所以通俗言之,手法的柔


与否并非想当然的归纳为手法的用力大小,力量小的手法井非全是轻柔的手 ,而力量大的手法也并非全是刚强、粗暴的手法,关键在于手法应用时的柔刚 ,即“柔中透刚,刚法柔使”。

相对来说,柔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手法要求。做到手法柔和需了解医理,明 知道病因所在及手法治疗施用目的,对手法可能造成的意外应有所准备,忌滥 用手法。作为一个成熟的推拿医生,应熟悉掌握解剖知识和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拿的发展亦更加精准、更加科学化。应充分利用现代科 知识,明确病灶,围绕靶点进行重点推拿,以提高疗效。

五、一指禅推拿流派之“禅”

“禅”为印度梵语 Dhyāna (禅那) 的简称,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

”,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在推拿教材中及相关论文中均以少 林寺达摩所创来解释“禅定”、“思维修”、天龙和尚的“万法归一”等。其实一 禅推拿用“禅”的更深一层意思是操作时,由于操作时间长,操作者要安定, 注操作的穴位上。被操作者也需安定,专注被操作的穴位上。“一指禅”就是 医患双方共同将散乱的心念集定于一处 (在医者为拇指之端,在患者为医者拇 之穴),医者调匀气息,意念守一,凝全身的功力内劲于拇指之端,潜心探 患者的疾病所在,然后循经按穴,扶正祛邪,是一种推拿操作“意到气到,气 病除”的境界。一指禅推拿历经数代传承发展,已成杏林奇葩。禅于一指,必 于神,气至病所,阴阳乃和。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蕴涵的“禅”学精深文化将 为其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识“禅”之理,是掌握一指禅推拿登堂入室之径。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邮 编:200437

电子邮件:yueyangwmb@163.com

电 话:021-651617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