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我的中医药十年|名医工匠潜社区 妙手推拿解民忧
发布时间:2022-11-12
图片

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石向东

图片

“腰还是有点紧啊,伐要偷懒,一个礼拜要来两趟。”

“侬三伏贴开好了对伐,哪里痛告诉我,帮侬贴一贴。”

“上趟放了血,是不是人舒服点了,今朝最好还要放血。”

一个普通的上午,在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穿梭在各个诊间。三伏贴、拔火罐、针灸、推拿……冬病夏治,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我最忙碌的时候。

我是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向东工作室的主管,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氏一指禅”和“陆氏针灸”传人。自2003年从医以来,扎根社区已有19年,社区居民亲切地叫我“拼命三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拜师大拿,潜心学医


我是知青子女,出生在新疆阿克苏,返沪后来到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推拿。“当时想法很简单,为了生活,学好一门手艺。”我非常珍惜白衣天使的身份,机缘巧合下师承了“朱氏一指禅”传人朱鼎成教授,从此开启了“中医推拿”的拜师学艺之路。

伯乐相马,推拿相的则是手。朱鼎成教授收徒眼光挑剔,除了通过专业上的层层考试,我的这双手,被师父一眼相中。五指粗短,手掌厚实,30多年为病患推拿,使得大鱼际的肌肉更是发达。这双在常人看来平凡的手,却正是推拿界不可多得的好材料:软、厚、暖。习功之时,须将大拇指在米袋子上反复按压,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许多年轻人无法忍受如此枯燥的学习,索性放弃了。我却咬牙坚持下来,“推拿为他人缓解疼痛,自己也从中得益。就像练功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锻炼。我从心底里喜欢推拿”。正是这一份厚道的做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自己的勤恳钻研,我正式拜朱鼎成为师,进阶一指禅功力。

在之后的中医专业发展道路上,我有幸作为长宁区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列入“师带徒”培养计划,坚持每周半天的跟师门诊从不间断。尔后又师从“陆氏针灸”传人第六人民医院吴耀持教授等,逐渐形成了以推拿配合针灸技术,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失眠、冠心病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的特色,练就了一身本领。2013年,我成立了长宁区第一个以中医医生名字命名的社区中医工作室——“石向东工作室”。

图片
图片

学成归来,扎根社区


有天赋,给机会,还远远不够。即使学习再忙,我还是要“学以致用”,回归社区,服务于民。自2003年入职以来,我几乎“长”在社区,随着社区中医的大力普及,渐渐地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张先生是一名高校体育老师,不慎拉伤肩膀,拖了2个月迟迟不见好转,慕名来到了华阳。“第一次推拿很痛,石医生只给我推了5分钟;第二次再推,浑身舒坦多了;今天第三次来,已经算是巩固成效了。”依据中医“循经络、推穴位”的原则,再施以“推、拿、按、摩、㨰、捻、抄、搓、缠、揉、摇、抖”等推拿手法,配以“一指禅”的“推”为主要手法,伴以持续有节奏的操作,力道渗透筋骨,触达各部穴位。肩部紧推慢移,拔罐加推拿的整个疗程,让他这个常年与运动伤打交道的专业人士也感到大开眼界。

“中医西医都看过,效果不明显。网上查到这间社区医院里有位神奇的石医生,那就权当来试一试。”陈女士特意从2个小时车程的川沙赶来中山公园看病,单程2个小时。刚来的她腰突加腰肌劳损,“香蕉腰”特别厉害,通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推拿治疗,有五六年的腰痛病史的她终于恢复了“甘蔗腰”,至此陈女士成为了我忠实的“粉丝”。

“手就像我们的眼睛,能探测到患者疾病的程度到了哪个层面。”没有什么神奇奥秘,凭的就是20年功力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面对三甲医院数次抛出的橄榄枝,从不动摇,我的“根”在社区!脚穿布鞋、一袭小蓝“长袍”、头戴藏青医用帽、斜背着小布袋,上针、拔罐、拔针、起罐、推拿……手起针落、火过罐下,忙到需要在诊间“疾步行走”,是为了能让慕名而来的病人都能得到治疗。

图片
图片

社区立派,探索常新


从医十几载,从年轻时的潜心学艺,到壮年时“开宗立派”。如今的我,已是正高职称,不断扩充中医工作室人才队伍,独创了“石向东工作室工作法”,主持开展了社区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干预冠心病临床观察、中药熏蒸对阳虚体质影响的临床研究等科研课题,同时还在传统桑枝棒的基础上,创新和改良,并自创了桑枝棒养生操,更好的实践中医特色疗法在社区临床上的应用。

2019年,我的工作室升级成为国家级残联盲人按摩规范化实训基地,通过我的带教,张海滨和戴飞2位盲人学员已成功入职我们中心,成为正式职工。戴飞更是在全国盲人推拿大赛上取得了不错的名次,提高了盲人弱势群体收入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职业成就感。

从医至今我先后获得“中国好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上海市社区好中医”“上海市卫生计生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长宁区领军人才”“长宁区名医工作室”等荣誉,2021年更是在全行业的评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上海工匠”的称号。2016年以我工作室为原型的现代京剧《社区仁医》在全市巡演,并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剧类优秀奖。荣誉等身,既是给予我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我的成长历程,也是社区中医药发展的历程。从社区中医馆的普及,到中医药特色示范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再到中医药特色示范卫生服务站的打造。我在越来越好的中医发展形势下,也逐步实现了自己价值。“为医之道精益求精,为人之道真心诚意!”我将运用师承所学热诚服务社区群众,用我的金针、竹罐、厚厚的双手和一颗热诚的“中医心”,让所有居民知道,社区小医院也能有好技术、好中医,能看大毛病!为振兴发展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文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图片

转载自“上海中医药”微信公众号


后记:近期,“上海中医药”微信公众号连续发了多篇“我的中医药十年”的专题文章,其中有四篇是推拿人写的,我们按发文顺序,陆续转载。

-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邮 编:200437

电子邮件:yueyangwmb@163.com

电 话:021-65161782

友情链接